中国药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药学类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依赖于精准医学、药物研发、个体化健康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进步。当今,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为医疗和药物研发模式带来深刻变革。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起的数据库,能够打破对疾病诊疗的经验仅来自于就诊患者的数据积累,数据来源受限的局限,打磨高质量真实世界证据,汇聚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总结和人工智能分析,结合资历高、诊疗经验丰富的医生临床经验,提升诊疗水平,将惠及更多患者。对于医药公司,从研究记录到供应链监控,一直在管理大量数据,而且管理的数据量在持续增加。新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导致了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仍然只涉及简单的数据管理,包括整合、转换和清理数据,将导致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在医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培养掌握医药大数据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人才,以科技之力深耕医疗医药产业,培养创新型药学类复合型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人才,探索数据驱动药学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健康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切实有效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实行互动式教育教学:导师注重关心学生个体、学生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多方面,多层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在学业规划、专业选择、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相对合理的方向。这种互动式教学推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校教书育人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流行已久,最早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与学分制、班建制共同组成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更好地学业和职业规划。二十世纪初,以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为代表的美国高校相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搭建合适的指导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使该模式在全球内被广泛推广。国内最早是浙江大学引进、而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中推行,各大高校还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成为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组成,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路径之一。

1 药学类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2001年在理学院开设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着重于探讨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医药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培养药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交叉的创新型人才。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学制设置为4年,学生在主要学习以药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为主的基础课程,并延伸至大数据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如大数据采集、清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大数据平台研发的方法和技能后,在大四下学期学期开始由毕业实习的导师负责指导,开展毕业论文课题,充分地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基本过程并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如文献查阅,归纳总结,示例演讲等。

我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为120-150人,学校实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理学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59人、讲师120人,具有较高的师生配比,可满足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前提。本专业已建成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于一体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第一个开设“药学信息学”博士点的专业,被评为中国药科大学品牌专业,在我国生物医药信息化领域,专业办学行业领先。

有别于综合性大学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药学类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应更注重信息技术和药学的结合,如何充分利用我校前沿的新药研究平台和优势,提高所培养学生对医药信息的敏感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具有药学特色的信息系统与信息应用管理型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

2 药学类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我院根据信息系统与信息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自身情况,秉持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制定本科生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及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信息敏感意识强,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导师,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良好,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熟悉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导师的定位和职责主要是:(1)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增强思想道德修养;(2)指导学生了解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