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记住这5类药,有致聋风险!

抗菌药物的耳毒性,你知道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数字:

我国每年有3万多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约7000名儿童死于用药不当。

曾给亿万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千手观音》,21位表演者都是聋哑演员,其中18名演员是因药致聋。

以往,人们忽视了一些抗菌药物的耳毒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用药错误。

图片来源央视公益广告

而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链霉素对儿童的听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产生耳聋的后果。

除了链霉素,还有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有致聋风险?什么是抗菌药物的耳毒性?该如何预防耳毒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今天小编和大家盘一盘。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耳毒性?

抗菌药物的耳毒性主要是指抗菌药物损害了第八对脑神经 (前庭蜗神经) ,造成听力损伤。

其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等,前庭功能检查会显示功能低下或丧失。部分听力损伤经前庭功能代偿后可逐渐恢复平衡,但有些听力损伤不可逆,终身不能恢复。

有耳毒性的抗菌药物有哪些?

1

氨基糖苷类

在所有的抗菌药物中,氨基糖苷类耳聋性的不良反应报道最多。

本类药物的急性耳毒性一般是可逆的,停药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用药后3-5天内出现耳毒性症状,50%的患者可以恢复;慢性损伤大多是不可逆的,这可能与用药持续时间长、血药浓度高、用药者的年龄、家庭遗传等因素有关。

其中,链霉素具有较强的前庭毒性,约20%-75%出现前庭损伤的症状,4%-15%的患者听力受到损害[1];新霉素最易引起耳蜗毒性,甚至在口服或局部用药中也有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听力损害通常是双侧对称的,而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诱发的听力损害可以是单侧的,主要表现为耳胀、头晕、耳鸣、高频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

当前的大部分观点认为,氨基糖苷类耳毒性可能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

药物直接与内耳听毛细胞接触,破坏细胞膜通透性,造成胞内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异常;

血-迷路屏障存在,药物在内耳组织中蓄积,使内耳感觉细胞中毒变性;

药物作用于血管组织,降低多种酶活性,导致内耳离子环境紊乱。不过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确切的耳毒性发病机制仍在研究探索中。

注意事项: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长期大量使用者应做好用药剂量和疗程的监护。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具有耳毒性的药物 (如袢利尿剂、铂类等) 联合使用,防止耳毒性加重。

氨基糖苷类药物存在个体差异,其耳毒性可能表现为迟发性,停药后仍可发生,需提高警惕。

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代谢能力有家族遗传性,一些特殊人群在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之前,建议行遗传学筛查,对内源性易感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

2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引起耳鸣、听力障碍等不良反应,其耳毒性多发生在治疗后4-8d,一般停药后1-3d可恢复,2周后可完全消除,偶见持久损害的报道。

琥乙红霉素能产生与剂量相关的可恢复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伴有耳鸣[2]。与氨基糖苷类引发的听力损害不同,琥乙红霉素是对低频率的听力有损害。

另外,乙酰螺旋霉素的耳毒性可能与年龄、药物剂量、服药时间、肝肾功能无关[3]。罗红霉素、妥布红霉素,尚无耳毒性的报道。

耳毒性机制:可能为红霉素对耳蜗神经直接毒性作用引起。动物实验提示红霉素对耳蜗毛细胞有毒性作用[4]。

注意事项:

肝、肾功能不好、高龄等是红霉素诱发耳毒性的危险因素,因此,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pH较低的葡萄糖溶液中易分解,需将溶媒调节pH至6或以上。

3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中,其耳毒性相关资料较少,但仍有多西环素和米诺霉素导致耳鸣的个案报道,米诺霉素也具有前庭毒性。

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的耳毒性与剂量呈正相关[5]。四环素类药物与利尿剂合用时,能明显增加耳毒性的发生率,常发生于口服后1-3d;停药后2-3d,症状可缓解。

耳毒性机制:可能与药物蓄积内耳淋巴液影响其功能,造成前庭反应如眩晕、恶心、眼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