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人出院后,真的有后遗症吗?
离开武汉火神山医院至少3个月了, 200多位重症患者自发组成了一个病友群。在这个群里,大约20%的人觉得自己什么事也没有,20%仍然感到不适。新冠病人出院后,留下“后遗症”了吗?
2020年7月16日下午4点半,曾经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万春晖准时下楼开车,接妻子下班。他边走边打着电话,嗓门挺大,说话抑扬顿挫,偶尔哈哈大笑。对那些有关“后遗症”的传闻,他多数不信,“‘后遗症’不能说没有,但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多、那么严重”。
《财经》记者采访的医生们也多持类似看法。但他们都强调,判定新冠肺炎后遗症应该有一个普遍性的调查、一段时间较为系统的随访,以及数据上的支撑。
截至7月20日,中国累计有例新冠肺炎病例治愈出院。对“后遗症”的追踪,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或许比预想中的更严重。
出院:肺部仍有磨玻璃影
万春晖最后一次因为新冠肺炎去医院,是从火神山出院一个月后,去复查肝、肾、CT、抗体。除了肺下还有一点“点状磨玻璃影”,各项指标均已恢复,包括一度异常的肝功能。从此,他再没管过那些指标。他相信医生说的,磨玻璃影会慢慢完全消失。
同样曾经罹患新冠肺炎的余昌平,最近倒为此“有点烦恼”。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医生,余昌平担心自己肺部的磨玻璃影从此“消不了了”,“对肺功能可能就会有点影响,影响不是很大,但还是担心”。
所谓“磨玻璃影”,是肺部炎症的一种影像学表现。不少新冠肺炎病人出院时,肺部都有一些磨玻璃影未完全消失,这与出院标准有关。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病人出院需要满足的影像学条件是“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对呼吸道症状的要求也是“明显好转”。
换言之,就是出院标准不要求患者的肺部病灶完全消失。
余昌平在工作中注意到,肺部磨玻璃影“很多病人出院时都会有,而且要很长时间才消失,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之所以对自己的情况有点担心,是因为他已经出院4个月了,而同期有人已复原。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后遗症”,“只能说是现在存在的问题”。
同为冠状病毒家族成员,SARS也有类似表现。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对重症SARS康复者的随访结果显示,在出院一年半以后,仍然会有约30%患者的肺部CT影像异常,主要就表现为磨玻璃影,但多数会在两年半后完全消失。
3月初,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时称,超过85%患者出现胸部CT异常,毛玻璃样改变(GGO)或双侧浸润是最常见的表现。
余昌平比较担心的是,“磨玻璃影”长期存在,会发展成“索条状影”。如果把“磨玻璃影”类比为皮肤损伤后的红肿,“索条状影”就是伤好后留下的疤痕,当它出现在肺部,就会被认为是肺纤维化的一种表现。
万春晖所在的火神山医院某病区,200多位重症患者组成的病友群里,约10%的人肺部出现了索条状影。
不少人对“肺纤维化”十分畏惧。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对SARS康复者的肺功能跟踪结果显示,即便肺部CT有异常,康复者的肺总量等数据也“不符合典型的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改变”。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从武汉了解到,纤维化在新冠肺炎康复者中发生的比例和严重程度并不高。
普遍性的心慌,是心脏后遗症吗?
比肺部异常更普遍的,是新冠肺炎病人在康复期的心慌。乐观来看,这或许是肺部功能或体力并未完全复原所致,“别的病也可以有,大病一场嘛”,余昌平说,多数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转好。
就在前几天,万春晖开始做些运动:胯下击掌、开合跳、对侧摸脚、前后跳、对侧提膝,每种45秒。做完一测,心跳140次/分,10分钟后恢复正常,这是健康成人中低强度运动后的正常心率。而在出院头一个月,他就算躺着心跳也要80多次/分。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高血压患者换回了过去两年间常用的降压药,一周后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