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红色沃土涓水河,打造宁乡沩江最美支流……

山川凝浩气

物华启人文

沙田乡是人文之地

充满灵性的山水

历史厚重的人文环境、丰富的人文传说

使每一位初来乍到者都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进入沙田乡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南北跨向蜿蜒曲折的河流

使人马上想到了“小桥、流水、人家”

它有一个诗一般的名称

涓水河

涓水河的源头在沙田乡宝云村枫树组的杨家仑,涓涓细流从山中流出,一路呼朋引伴,经黄材镇境内汇入沩江,全长15.8公里,灌溉着沙田乡近8000亩稻田,是沙田乡人民的母亲河。涓水河共9条支流,沙田乡境内就有双华河、长冲河、朱溪河等6条,它们如同大树上的一条条枝丫,把宁乡的母亲河装扮得更加枝繁叶茂。

涓水源头 山好水好空气好

道清树绿,波光涟漪,人们或三三两两在院中聊家常,或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或闲步在乡下道路上……记者走在沙田乡乡间,像这样温暖和睦的场景随处可见。

蓝天下,涓水河是那样清澈和美丽。

来到该乡宝云村枫树组,记者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涓水河源头就在身边,只见一股清泉潺潺而下,耳边传来水声、蝉鸣,偶尔还有远处农家院子里发出一阵“咯咯嗒”的母鸡欢歌声,视野中不时出现的一口口山塘,如同镶嵌在绿地毯中的一面面镜子。

“我家的生活用水就是用水管直接从山上引下来的。搭帮山好水好空气好,村里人普遍长寿,像我这样八九十岁的老人多得很,从没听说有谁得癌症……”86岁的何生青老人正在自家门前歇凉,聊及村里的情况,他顿时打开了话匣子。

“不管天干得有多厉害,这条小河里的水从不断流。山下200多亩稻田灌溉、50多户村民的鱼塘、600多人的生活用水全靠这河里的水。”宝云村枫树组组长姜正良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都是从山中挖一处泉眼,接上水管,山泉水就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家中,连村里学校的用水都是从这里引过去的。

“我们这里家家都有鱼塘,无污染的山泉水加上天然青草喂养,养出的鱼特别鲜。”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沙田乡渔业发达,境内有鱼塘超过万口,面积近4000亩,主要有白条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品种,年产鲜鱼达15万公斤,肉质光溜、细嫩,入口爽滑、鲜美。尤其是“白条鱼”基地300亩成片,远看水白,近看全白,其景色从何叔衡年轻时曾写下“舟泛沩水翠青山,鱼戏霞彩翻白云”的诗句中就可见一斑。

登上杨家仑极目远眺,只见群峦叠翠,涓水如带,柳抱荷塘,竹掩农舍,梯田如鳞,阡陌纵横,美丽无以笔出。共和国司法制度奠基人、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曾在《三月望江南·寄家》中写道:“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干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嫩盐姜,擦菜打清汤”。

景观河道 碧水相伴好休闲

记者来到涓水河沙田村段,平整干净的河道、古朴的木栏,绿意盎然的田园,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一派乡村田野精致风光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一带空气好、视野也好,出行或散步都很方便。”沙田村老党员何梅初告诉记者,在没有修路之前,河堤边杂草丛生,夏天蚊虫乱飞。可如今河堤已经修好了高标准的砂石生态路;红色文化长廊路也由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提质改造成了油路,方便了出行,还成了附近村民傍晚散步的好去处。

“修路的时候,我们发动各家各户都来帮工。如今,我还负责其中一段路的管护。”何梅初告诉记者,在涓水河景观河道建设中,该乡积极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红色文化长廊路全部实行党员分段负责,分段管理。同时,该乡还利用“七·一”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对涓水河河道进行除草、清淤。

李东明正在齐腰深的涓水河里打捞飘浮垃圾。

“前期清淤疏浚、筑坝、损毁河道修复等工作已经完成,建设人工湿地、沉沙池、植草护堤、树桩加固河堤等工作正在抓紧推进。”该乡副乡长黄勇介绍,该乡已投入110万元完成了何叔衡故居连线路面黑化提质,并在道路会车处设置了10处红色文化宣传栏;投入90万元完成2.7公里涓水河道护砌、绿化提质等系列工程,力争让涓水河真正达到水清、岸绿、自然、野趣的目标,成为沩江最美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