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药学思维

原标题: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药学思维

在抗感染治疗中,80%是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就是在未获得细菌学诊断之前,或没有得到细菌学证据前提下的抗感染治疗。具体来讲,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用药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1 从三方面考虑治疗用药

一是根据临床诊断考虑经验性治疗用药。如革兰阳性菌感染多见于社区、年长儿童、急性疾病、呼吸道疾病、轻或中症感染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多见于院内、新生儿、营养不良者、慢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及重度感染等。

二是应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选用合适的抗菌药及品种,具体可以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不能将耐酶(抗青霉素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奈夫西林等)单独使用,这是因为抗青霉素酶类抗菌药只对产酶菌有效,对其他菌几乎无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该联合用药。

三是根据当地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及变迁情况选用药物。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每年都会发布《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临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主要有以下6个表现: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增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增多;耐青霉素肺炎球菌在世界范围传播;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感染;出现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细菌变异。

2 规范使用抗菌药

经验性规范使用抗菌药要做到:选择最佳给药方案;采用正确的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用药;确定恰当的疗程;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和特殊人群用药,如在治疗老人、儿童、孕妇及肝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者、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时,选用抗菌药必须考虑患者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生细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医生应熟悉如何选用安全、有效的品种,并正确地调整剂量与用药方案。

3 在特定条件下联合用药

抗菌药联合应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联用抗菌药能起到协同作用。如磺胺联合TMP,二者作用机理相同,但作用环节、作用点不同,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叶酸代谢双重受阻。二是用于治疗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三是针对的是耐药菌株,或为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四是联合用药能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得以减量等。

4 根据PK/PD应用抗菌药

根据抗菌药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特性,抗菌药可分成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的特点是,当药物浓度达到4×MIC(最小抑菌浓度)时,MIC和PAE(抗菌后效应)达到最大值,即杀菌效应已饱和,即使提高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会继续增加。用药后的细菌活性只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治疗关键是延长药物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提高药物浓度。这类抗菌药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的特点是,药物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能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有首次接触效应;有显著的用药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为每天1次。由于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这类抗菌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根据PK/PD应用抗菌药能很好地掌握用药剂量、用药频次和用药间隔。

5 关注抗菌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些抗菌药除了具有抗菌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大环内酯类可刺激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促进具有高度活性的一氧化氮、超氧阴离子等分子的生成,因此不仅可以加速杀灭细菌,还可以非特异地抗炎(利于支气管哮喘);头孢地嗪具有刺激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GM-CSF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头孢克洛可刺激感染者的中性粒细胞释放过氧化物酶,使抗菌作用增强。

6 关注药物的组织浓度

不同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方式不同,在不同体液和组织器官中呈现出的药物浓度不同,这对经验性使用抗菌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对于细菌性脑膜炎,宜选用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的抗菌药;治疗肝胆系统感染,则应选择在胆汁中浓度较高者,同时还应结合可能的致病菌进行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