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聚焦“懂医精药”锻造药学创新人才

6月15日下午,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引爆”了温州医科大学师生的微信朋友圈。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校药学院青年科学家黄志峰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们的年轻人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尤其是导师李晓坤院士多年来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黄志峰看来,这个奖项是在继承和突破中开辟的基础研究新天地,是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成果。

自2008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坤的带领下,以“药学知识”为指导,运用“生长因子”在药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作用。在优势方面,构建了以“药学专业”为理念的科教、医教、产教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解决了创新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难点。

科教深度融合,以原创性研究培育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药物研发取得长足进步,但超过90%的药企仍以仿制药生产为主,在创新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李晓坤看来,药学领域正面临从仿制药向原创创新药的战略转变。要实现我国创新药研究从“跟随”到“并行”再到“引领”必须突破药学人才培养的瓶颈,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药学教育走的是“模仿创新”的道路,学生的原创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要让药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原创性科研,增强原创感。”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走在生长因子研究的前沿在世界上。学院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联合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为载体,让药学研究生参与国家基金建设。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来了,特别是生长因子的原创性研究和新药的开发嵌入到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让他们了解课题研究的前沿进展.此外,药学院还拨出专项资金开展“导师晋升计划”和“院士结对工程”,支持研究生和导师开展免费探索项目研究。

2018年,博士生陈高志以第一作者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阐明了蛋白质的分子机制。这一结果结束了过去20年的科学争论,在专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高志将这项研究归功于导师的指导:“他们把我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步步带入了真正的原创科学研究,让我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然后在创新上取得了突破。”

在这种科教深度融合的培养环境中,药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研究生。王毅博士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李兴义博士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拔尖人才。 2015级硕士生于秉杰和2016级硕士生黄震作为主要贡献者成功获得两项临床批件。学院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50余人次,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和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

课堂与临床直接相连,使医医结合更加紧密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新的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出现,药学人才越来越需要基于临床问题开展药物研究,最终推动药学研究成果造福临床患者,服务人民健康。以生长因子新药在全国5500多家医院应用为契机,药学院与国内30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药学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参与外伤、代谢性疾病、神经损伤等多个临床科室和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从中了解实际临床需求,挖掘临床问题,从而明确研究方向。目前,具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比例已超过80%。

药学院还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设立临床药学教研室,将国家临床试验机构和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系纳入研究生培训基地。通过双向预约等灵活形式,组建了由药学院专业教师和医院高水平临床医生组成的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创新药物研发,在代谢方面、心血管、烧伤、神经系统疾病等。开展本领域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近年来,学院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有力促进了药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弥补了传统药学研究生培养与临床实践分离的不足,药与药的分离。

利用学校丰富的临床资源,除了开设化学、生物等传统基础课程外,药学院还成立了临床药学课程群,开设“生物医学与转化医学”课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还定期举办相关课程,并定期举办医学融合学术研讨会,加强研究生临床研究思维的培养。

校企联合共创解决“近研远产”问题

“创新药研发不仅目标和机制的研究,还有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李晓坤认为,传统药学研究生教育偏重实验室验证实验,往往忽视生产性培养,使产学研脱节,因此探索生物制药非常必要。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的对接。